中華茶文化歷史簡表

西舍勘茶經-元培大學餐飲管理系/西舍台茶研究室-葉錦祥老師

朝代.出處.相關記載

上古時期

東漢《神農本草經》西元前2737

該書經多年考證認為成書於西漢並為東漢人進行過多次增補(于觀亭p.29)

世界上第一部藥物書早已遺佚,成書時期說法不一,多數認為是東漢以前之作品。(姚國坤等/2000 p.4)

另依王家葵、張瑞賢所著「神農本草經研究

指出成書年代定於東漢和帝永年6年即公元96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而解。

另陸羽《茶經》曾推論「發乎神農氏

 

 

周朝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志》

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 丹、漆、、蜜……皆納貢之”。秦漢前經書典籍未有出現「茶」字

 

尚書顧命(資料來自中國網「周武王與貢茶」與吳振鐸)

"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詫(即茶的假借)。"這説明周成王時,茶已代酒作為祭祀作藥之用。(但文史研究者張宏庸認為證據薄弱)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爾雅》(成書約公元前200)晉郭璞《爾雅

《爾雅》中就有“槚”字,稱“槚就是苦荼”(“”是古漢字,即今之“茶”)。明確表示有茶名義,並為史學家所公認最早文字記錄(姚國坤等)

 

顧炎武《日知錄》

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秦統一全國,飲茶風俗東傳。「晏子相齊景公,食脫粟之食,炙三代五卯茗萊而已。

陸羽《茶經》引作「茗菜

文史研究者張宏庸認為晏子春秋有關齊國茗飲存疑(齊地山東是否有植茶)

 

漢宣帝神爵3(西元前59)

四川王褒《僮約》

王褒《僮約》中有兩處提到,即“膾魚炰鱉,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楊氏擔荷”。 可知茶做商品交的最早記載,及最早茶字出現。證明四川為中國茶文化發源地(張宏庸)。也有人認為原產地雲南省(李寧遠等)

南北朝

三國魏張揖撰《廣雅》為陸羽「茶經」引用之

張揖《廣雅》“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晉張孟陽集

西晉時,張載登成都白菟樓,曾寫下了全世界最早的一首茶詩,讚嘆蜀茶的高貴;“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傅咸

傅咸《司隸教》載:“聞南市有蜀姬作茶粥賣”。魏晉時將茶的鮮葉採來煮食連湯帶菜一起吃將茶作蔬煮吃故加米煮成“茶粥”有些還加薑、蔥、椒、桂、紅棗、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調味,飲茶史上蔬食階段的特徵(郭伯南)

唐朝

唐玄宗開元以後

因僧人坐禪需要,飲茶逐漸普及起來。中唐以前只有藥飲與解渴的粗放飲法,將鮮葉放在鍋裡「作羹飲

(李寧遠等)

 

西元780

唐德宗開始徵收茶稅(李寧遠等)

 

唐德宗建中元年(西元780年)陸羽「茶經」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對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三卷共十章,分別談論茶的起源、製 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茶葉的歷史、產地及茶的粗略等。

 

中唐以後

(1)庵茶-茶末放於瓶缽中用開水沖灌後飲用

(2)煎茶(煮茶)-陸羽提倡

(3)點茶法晚唐五代出現

 

唐憲宗時張又新「煎茶水記

 

論述團茶的衰退和抹茶的興起

煎茶水記原稱水經,煮茶名水分七等

 

大中3楊曄「膳夫經手錄」

介紹26種食品產地味道、特性、食用方法、飲茶發展史及各地茗茶。書中主要敘述茶之起源、及當時茶之品種、產地、性味、療效等,此段描述較為詳盡,佔篇幅亦多,約為全書三分之二。

 

 

「十六湯品

 

(資料來自中國古籍全錄與劉漢介)

認為決定茶味的,就在湯之增減。「湯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濫湯,則與凡末同調矣。

煎以老嫩言者(開水滾沸情況)凡三品,自第一至第三。注以緩急言者(灌注開水緩急)凡三品,自第四至第六。以器類標者(沸湯器具)共五品,自第七至第十一。以薪火論者(燃料種類不同)共五品,自十二至十六。

 

唐末五代時期韓鄂《四時纂要》

中國最早有關茶樹栽培書籍,本書長久被認為虛構之書,1961年日人山本敬太郎發現1590年韓國版本(李寧遠等)

宋朝

西元964

宋太祖再次實施茶葉專賣一直持續至清朝(李寧遠等)。宋茶源於南唐北苑茶,初造研膏茶,繼造臘面茶(張宏庸)宋人製茶分散茶與片茶兩種,與唐代不同,「今()採茶者得芽,即蒸熟焙乾,唐則旋摘旋炒」,焙乾後為即成散茶片茶又稱餅茶或團茶(李斌等)

 

宋英宗治平4(西元1067)蔡襄「茶錄

 

蔡襄知諫院、開封府,其「茶錄

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蔡襄任福建轉運使時,負責監製北苑貢茶,「小龍團

 

宋徽宗大觀初年(西元1107)著「茶論

 

宋徽宗趙佶宋朝第八代皇帝,所撰「茶論

為宋第二部茶書,或稱「聖宋茶論

後人名「大觀茶論

20,介紹點茶手法最詳盡首次出現竹筅在擊拂方面起著劃時代的變化(劉漢介)點茶藝術又稱「湯戲

「茶百戲

或「水丹青

即茶水之畫(郭伯南)。談及新茶中,建溪之白茶品質最優(吳振鐸)

 

北宋徽宗政和2(西元1112)唐庚「鬥茶記

 

宋代盛行「鬥茶」,二、三人聚集,煮水比茶,論長道短,決出品第,鬥茶結果推動宋代茶葉烹沏技藝的精藝求精。張宏庸認為宋代為文士領導茶文化,社會上用組茶社及撰茶書方式,來茶藝爭社會地位。

 

宋朱子安(年代不詳)《東溪試茶錄》

原本題宋宋子安撰,載左圭《百川學海》中,而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又作朱子安。其書蓋補丁謂、蔡襄兩家《茶錄》之所遺(維基文庫)。所稱貢茶七等之首白葉茶

(吳振鐸)

 

宋神宗熙寧八年(西元1075)黃儒《品茶要錄》

《品茶要錄》十說道缺點:1.采造過時2.白合盜葉 3. 入雜4.蒸不熟5.過熟6.焦釜7.壓黃8.漬膏9.傷焙10.辨壑源沙溪等問題

 

宋熊蕃撰《宣和北苑貢茶錄》及 趙汝礪《北苑別錄》

簡要略述北苑皇室御茶園,但所敘欠詳後由福建運轉使主要帳司的趙汝礪搜集補充資料(劉漢介)。另北宋真宗丁謂有《北苑茶錄》3卷。

明朝

明英宗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朱權《茶譜》

朱權《茶譜》首次提出不將茶葉壓成茶餅,也不加香料,不奪其真味。其中介紹點茶法(劉漢介)

 

武宗正德9(西元1514)顧元慶「茶譜

 

「茶譜

對烘菁綠茶等製法詳述。元朝12世紀末,閩浙等地綠茶製法已由蒸菁改為炒菁以提高其香氣但也有人說炒菁綠茶為明太祖朱元璋所發明因其竭力倡導炒綠

(吳振鐸)有人認為朱元璋出身流氓乞丐對宋代貴族所好飲茗不勝認同,認為固形茶奢侈浪費故廢止末茶

 

孝宗弘志年間(西元1488-1505年)錢椿年撰「製茶新譜

 

「製茶新譜

敘述茶樹栽培採茶、貯炙茶製茶煎茶四要(水質、洗茶、水溫、茶具)、點茶三要(洗茶具、烤乾茶盞、選水果)(李寧遠等)「烹茶時,先用熱湯洗茶葉,除去其茶葉的塵垢、冷氣,然後烹之」是相當現行的說法(劉漢介)

 

明世宗嘉靖33(西元1554) 田藝蘅撰《煮泉小品》

《煮泉小品》專論茶水品質,品評天下的泉水,既總結繼承前人的成果

 

明神宗萬曆18 (西元1590)  屠隆撰《茶箋》

《茶箋》為《考槃餘事》十五箋之一介紹茶品,採茶,日曬茶,焙茶藏茶諸花茶,擇水,洗茶,茶具等

 

明神宗萬曆23(西元1595)張源撰《茶錄》

《茶錄》敘述明朝飲茶法主流「泡茶法」頗為詳盡又間述「煮茶法」。

 

明神宗萬曆25(西元1597) 許次紓《茶疏》

《茶疏》中云:「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陽羨,宋人最重建州,於今貢茶,陽羨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勝」,武夷「雨前」名茶16世紀末始脫穎而出(吳振鐸)。明代最好的茶書(劉漢介)

雍正12(西元1734)陸廷燦《續茶經》

一般認為,青茶(烏龍茶)製造晚於綠茶早於紅茶。《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

。此乃青茶製法(廖慶樑)。另一說,烏龍茶最早是在後周到北宋時期產生的(陳宗懋等)中國古茶書部頭小,故大多亡佚無聞,但「續茶經」為古書中最有系統,資料收集最豐富的壓軸之作。

 

(西元1753年以後)劉埥撰《片刻餘閒集》

《片刻餘閒集》:「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

(姚國坤等)。紅茶起源於福建武夷,約在1610年前後(亦有謂1650年前後武夷山南麓的星村鎮為小種紅茶集散地原產於星村鎮到江西邊界的桐木關山中(吳振鐸)。另一說從晚清起(1693),紅茶開始出現(陳宗懋等)

中華民族最早認識茶的功用,絕大部分人認為茶原生於中國西南,茶文化至少有3千年以上,但信史記載確較晚,因中國古茶書部頭小,故大多亡佚無聞。在數千年的飲茶文化中,大至經歷藥用、蔬食、渴飲三階段,最後逐漸形品茶的藝術。為方便愛茶人的了解,故將數千年茶文化簡表述之,彙編者-葉錦祥(元培醫事大學餐飲管理系兼任講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3D 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