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舍勘茶經-台灣紅茶發展概述-葉錦祥
    紅茶起源有人說,係荷蘭的商人從東亞或經由爪哇,以帆船載上綠茶,繞行非洲南端好望角,在近一年航程中,綠茶在箱中發酵,偶然變成紅茶(朱耀沂,2011)。上述的觀點,可能要實際實驗才能證明。惟我人說紅茶為遠銷商品,是為遠銷海外而生產出來的商品,為保持茶品質的穩定性,以及17世紀中發展這種商品特別符合英國這個水質不利泡出當時最主流商品綠茶的國家。其發展淵源簡約略述如下:
1、 紅茶前史簡略
1.紅茶起源於福建武夷,約在1610年前後,武夷山南麓的星村鎮為小種紅茶集散地,原產於星村鎮到江西邊界的桐木關山中(吳振鐸,1980)。
2.另依程啟坤等人(飲茶的科學,1991)見解,大約在1650年前後,紅茶的萎凋、發酵問世,從而有了紅茶製法。最早出現的紅茶是小種(福建崇安一帶),以後才開始產生工夫(程著記約1875年的祁門工夫,但早於此外銷上即有工夫茶之品項),最遲出現紅碎茶(後傳印、錫)。
3.角山榮《茶的世界史》根據170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收購訂單已有「武夷紅茶」出現。
4.烏克斯《茶葉全書》載1712年波士頓的藥店宣傳出現「福建紅茶」。
5.清初大抵由武夷岩茶再武夷茶再到武夷紅茶(按為半發酵茶后稱烏龍茶);清中期(乾嘉道)武夷岩茶(烏龍茶/半發酵茶)與武夷紅茶(小種、工夫/紅茶全發酵茶)才區分開來。(蕭天喜/武夷茶經,2008)
6.紅茶之名,雖最早見于明初劉基的《多能鄙事》,但此書係后人偽托,不足為意(王從仁,2001)。惟近世中文文獻中,湖南《巴陵縣誌:1872》:道光23年(1843) …廣人挾重金來製紅茶…日曬色微紅,故名“紅茶”。(陳宗懋/中國茶經,1993/p.219)。另1840年以後,廣東商人赴安化教導當地茶農紅茶之製法(陳慈玉/1982/p.122)。
2、 台灣紅茶簡要發展史
1.1717年諸羅縣志:「水沙連內山茶甚夥…」有人依此臆測推論台灣紅茶的出現二百多年。惟乾隆31年(1766)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凡客福州會城者,會城人(住省會的人)即討水沙連茶,以能療赤白痢」。水沙連茶味別色綠如松蘿(日曬山茶,其性狀近白茶,性嚴冷,故能怯暑消脹,較無可能為紅茶。
2.1860年代起台茶貿易主力三軍歷史演變,早期烏龍茶以外商(英美洋商為主)主導,繼之包種茶為本土勢力漢商稱大(如郭春秧、吳文秀、陳天來等)。而紅茶是日人來開發,所以貿易中心勢力,掌握在日人手裡(李騰嶽,1953)。在台灣的茶產業中,始終無法從本土勢力取得主導權的日本企業於是轉向開拓新興的紅茶產業。這個動向由總督府透過茶試驗場進行品種改良,設置模範茶園等,提供支援(河原林直人,1999)。
3.依黃叔璥台海使槎錄 (乾隆元年/1736刊行),商販目載「關東販賣烏茶、黃茶…」清初台灣銷大陸有烏茶及黃茶(是否為轉運商品仍未知)尚無紅茶之名,烏茶是否為紅茶亦尚難斷定,因究是作者自己認知,或是「市場商品名稱」猶待考證,但如依現在嚴謹製程看難謂是。台灣紅茶公司羅士慶先生說,紅茶是日本人來台後做,以前人做半頭青,那時候做茶技術沒有刻意要做什麼茶(范增平,2005)。近代(日治時期)從製程上有較明確界定,可從「炒」及全發酵工序特徵分辨出,因日治初期北部將番莊或烏龍等製法偏紅水亦俗稱紅茶(與包種清香區別)。
4.依史立論,最早之製作紅茶史料為清季光緒15年(1889)台灣巡撫劉銘傳經廈門英商之介紹從阿薩姆地區專門技師來台,指導紅茶之製造改良,但未能獲得農民支持,計劃遂未達成而作罷(85年茶改場場誌/渡邊傳右衛門/1940-1943)。
5.明治29年(1896)「殖產部農商課」派往蘇聯與土耳其做銷售調查之藤江技師,於歸國時以最劣等之蒔茶原料製造漢口式紅茶,想以蒔茶製造之紅茶銷售蘇聯為我等之生產方針。1907年後為擴大紅茶之生產,而派遣人手進入蒔茶園買收生葉(渡邊傳右衛門/1940-1943)。另有人謂1899年,三井合名會社在北部大規模開拓茶園,是台灣生產紅茶先驅。前述語意易引起混淆,以為1899年即生產紅茶,其實應是在「嗣後」,詳如後述。
6.台灣紅茶之搖籃實際上就是「安平鎮製茶試驗場
,即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1901年為配合日本企業在台發展紅茶,在什五份庄及龜崙口庄設立「茶樹栽培試驗場
(林木連等,2010),上述兩地仍屬小規模。1903年(光緒15年/明治36年)廢止前兩處,在現在楊梅(桃園廳草湳坡庄)設模範製茶試驗場(茶改場最前身),由藤江勝太郎技師設計完成,並首任主任(1905-09),為台灣最早半機械製茶工場,從事烏龍茶及包種製造,及紅茶製造試驗(85年茶改場場誌)。又依渡邊氏說法,初始,以新式機械,探討能否製優良的烏龍茶為使命。吾人以為,台灣紅茶草創之初,幾出於此一人也,故可謂藤江勝太郎為「台灣紅茶開拓者」。
7.1903年製茶試驗場試製生產台灣第一批2090斤粗製紅茶,1905年技術漸次成熟,品質亦有進步,為沿用印度、錫蘭之製法。1906年為打開蘇俄及土耳其市場,採取中國漢口式製造法試製(85年茶改場場誌)。該年由藤江主任親自攜茶到俄國試賣為第一批出口紅茶(徐英祥,2009年-台灣茶葉百年輸出數量統計表,該年計400公斤出口;姜道章,1961,p.148,表40-計396公斤出口)。1907年22192斤輸往俄國,1908年輸土耳其19925斤、輸香港4500斤(台灣茶二關調查大正5年資料)。
8.台灣史上第一個技術移轉案例,主要業務延續藤江技師前些年生產輸出的漢口式紅茶製作為主,致力於俄國市場的開拓,1910年時任製茶試驗場主任藤江勝太郎集資以資本100萬元(井出季和太資料記100萬元繳股1/4;台灣歷史辭典p.194記25萬元;另陳天來,1938年文獻載為50萬元),公司在東京成立,第一家台灣專製紅茶工廠之「日本台灣茶株式會社」。股東成員安部幸兵衛、田中善助、濱本義顯、林嵩壽等人,會社成立初期,接手安平鎮製茶試驗場,並收買苗栗農會三叉河製茶工場及開墾500甲茶園,後又開闢2000甲茶園;藤江主任促成並任董事,總督府1909-1918每季撥款補助(張崑振,2013)。(註:該公司成立時間資料分歧:陳天來記為明治42年/1909年,茶改場場誌-記為民前四年/1908年;另林木連等,2010:記1907年,重修台灣省通志,1996:記為光緒31年/1905年,井出季和太,光緒27年/1901年,如以藤江主任任期1905-1909觀,及依井上房邦及渡邊傳右衛門之資料記為1910年創立)。1909年製茶試驗場撤廢於旁新設茶樹栽培試驗場(陳慈玉,2011)(按台灣茶葉調查書載,製茶試驗場至1909年閉鎖),1910年將撤廢原場場房設施(大型製茶機械)無償借與台灣茶株式會社(85年茶改場場誌-1910年廢止前訂附屬製茶試驗場規程),即在原場西南方附近另設「茶樹栽培試驗場」(場誌載1907年末板橋林家捐贈土地)。所以說茶改場最前身,安平鎮製茶場乃肩負紅茶生產起家之重任。
9.大正5年(1916年)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田代安定技師攜機具入高雄山區,試製大葉種山茶之紅茶,雖然所請原民婦女未有採茶經驗,採收者殆非芽茶又因季節的關係成老葉,但擇取較嫩之成葉製作紅茶,經評審結果滋味強而有力、水色良好,品質勝於北部茶,報紙並刊登發現比立頓再優良。田代技師原擬在台北勸業共進會展示,惟被山田秀雄技師(任平鎮茶試支所主任)阻勸,因當時台茶產業政策仍以烏龍茶為重點,未免操之過急,故初次製成之山茶未予面市,田代氏遂引退(渡邊傳右衛門,1940-43)。所以吳振鐸教授曾謂,1926年引印度阿薩姆種,是為台灣本土以大葉種製造紅茶之始說法(台灣農家要覽上冊,1980/p.502),尚有討論空間。
10.大正7年(1918年)「日本台灣茶株式會社」因經營不善,被合併於資本金3百萬圓,5月1日成立之「台灣拓殖製茶株式會社」(查名稱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不同,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為1936年末台灣總督府為推動南進所成立,資本額3000萬元的殖民國策公司,簡稱台拓,業務含蓋本島、華南、南洋,
前述會社大不同;另廖慶樑,2010-記為1919年拓殖製茶株式會社),但新會社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打擊影響,遂於1923減資為45萬元,改由三井合名會社委託經營,1926年被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合併(台灣歷史辭典p.194;陳天來,1938;85年茶改場場誌)。即昭和元年(1926)三井合名會社進駐工場,又依中日每日新聞社「台灣特輯紀念號」(p.458)載,大正10年(1921)三井合名會社直營工廠開始製茶,初期以烏龍及包種為主力,昭和2年(1927)紅茶開始試製(按係三井紅茶為日東紅茶前身),行銷倫敦、紐約、內地(日本國內)等地之評價,為以茶香而論可以比擬印度大吉嶺產紅茶,此為台灣產紅茶之始(該特輯謂)。昭和3年(1928年)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查當時應仍為三井合名會社,而其所屬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是在日東紅茶出名後,1937年才創立)新式工場(按為大溪角板山工廠1956年祝融現之工廠為老蔣珍念重建)製作出紅茶(台灣的茶業/昭和12年/殖產局),這時才漸漸發達,也是該場出產名聞遐邇世界性的企業品牌茶-「日東紅茶」,昭和6年更成為日本商工省所指定優良國產品「國產紅茶界王座」(台灣特輯/p.459)。而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最後又改名為「三井農林株式會社」(林啟三,1995)。
11.大正15年(1926年)在井上房邦技師監督下,從印度首次引進阿薩姆種樹種子分別於平鎮茶試所苗圃與魚池蓮花池中央研究所試驗地兩地茶園定植(渡邊傳右衛門,1940-43)。1926至1934年間試驗以Jaipuri,Manipuri,Kyang,及山茶比較生葉收量及製茶品質,收量以山茶最多,製茶品質以Jaipuri最優,山茶最劣滋味雖強,但香氣欠良;平鎮不如魚池蓮花池(85年茶改場場誌)。(林啟三,1995:1925年12月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從阿薩姆洲Assam之Jaipuri Manipuri Kyang等地區引種子) 
12.傳統中國之製茶法的缺失,乃在製茶品質受茶工技術之優劣影響甚大,同一原料以不同茶工製造品質各異,考其原因乃以原始的簡單器具製茶(新竹州聽,1928)。1918-28年,當局連續推行十年獎勵計劃,為期達機械製茶之普及,規定製茶機械貸款辦法,惟機械製茶之烏龍茶及包種茶,其品質反較手工製者為劣,採用者不普遍。1932年政府派遣優秀製茶技術人員前往世界主要產茶區實習,以求改進茶業之產製技能;嗣後機械製茶,漸為各地茶廠所樂為(李伯年,1957)。總督府在技師田邊一郎建議下,於1920年設立「茶業傳習所」(谷村愛之助為首任主任);田邊技師復與茶業試驗所技師谷村愛之助,經年研究改良製茶機械。而來自日本之諸茶企業公司如台灣農事、中野、東橫)持木等諸茶業會社,獲得總督府之支持頒領廣大土地,耕拓阿薩姆種茶園,並設新式紅茶工廠(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1998)。
13.1936年在魚池庄設「中央研究所魚池紅茶試驗支所
,為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前身,專事阿薩姆種的栽培、製造試驗及育苗推廣(阮逸明等,2003)。依烏克斯「茶葉全書」記載,大溪及中壢(按有安平鎮工廠及關西、龍潭等新竹州兩大產區)兩地係用黃柑種製造,新竹州用野生種(這部份尚待查明,野生茶與山茶不同,按新竹州三叉河其時係以蒔茶製造紅茶,是否指蒔茶尚須了解)製造,埔里區用亞薩姆種製造。故需了解茶種之適製性,如1929年新竹州富士茶組利用黃柑種茶葉製造紅茶,將黃柑種與青心大冇種茶葉混合製成紅茶,品質與三井紅茶、印錫茶不相上下(林志煌,2015)。
14.依昭和15年(1940年)台灣茶業調查書p.121指出:「台灣紅茶之輸出,自明治38-42年(1905-09)止,為安平鎮製茶試驗場之產品;明治43年至大正6年(1910-17)止,為日本台灣茶株式會社之產品;大正7年至大正11年(1918-22)止,為台灣拓殖製茶株式會社之產品;大正12年至昭和2年(1923-27)止,為駿庄商店之產品;昭和3年(1928)以後,為三井合名會社之產品,各年期之輸出各有增減」(渡邊傳右衛門,1940-43)。1903-08年前後6年期間之試驗業務,乃以機械之試用、改良及訓練培養人員為主,藉以奠定台灣之機械製茶基礎(85年茶改場場誌)。(註:井上房邦,1937:昭和5年/1930達80萬斤,昭和6年/1931達80萬斤,昭和8年/1933印、錫、荷印彼此間實施出口協定,恰給台灣紅茶大好輸出機會,昭和9年/1934,產量激增,突破500萬斤。另漁池茶改分場指出,昭和13年/1937, 633萬公斤/1056萬斤,出口580萬公斤為日治時代最高紀錄)。
15.昭和12年(1937年)5月籌議由竹東郡製茶業者姜阿新等14人,共同集資50萬圓成立「台灣紅茶株式會社」,最終姜阿新未加入,同年9月改由姜瑞昌、羅享錦等人,成立「台灣茶業株式會社」,由姜瑞昌出任社長。因關西一帶一直未有精製工場須轉賣洋商或日本商社,故由關西羅氏宗親羅碧玉號召,共同出資於1937年9月成立「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並由羅錦享出任董事長,羅慶增擔任總經理。
16.昭和14年(1939)郭少三先生為日治時期少數由台人設立的阿薩姆紅茶製茶會社-「東邦紅茶株式會社」,郭君日本東京帝大農化系畢,進台北帝大農化所研究,於山本亮教授下,專門研究茶樹培育、改良與製茶技術,1932-3年間,其二度親赴泰國清邁北部叢林尋找大葉種原生茶樹(重修台灣省通志載由緬甸引進),引Shan(禪種)茶籽試種成功,該社於光復後改名為東邦紅茶公司(張崑振,2013)。
17.台灣光復後,在省政府的規劃下,公營事業台灣省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業分公司成立,將原屬日人製茶會社製茶工場全部納入(張崑振,2013),原「三井農林株式會社」等茶葉生產機構,改設為八個廠場。1948年政府為使研究機構與生產企業配合,平鎮茶業試驗支所,隸屬於台灣省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茶業分公司,改制為平鎮茶業試驗所。1968年5月13日政府為統一事權,精簡機構,以加強本省茶業之發展,將平鎮茶業試驗分所、魚池茶業試驗分所及茶業傳習所等三單位合併改組為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日治時台灣當局為發展紅茶,想以全面性機械製造茶葉的思維,造就出台灣大型企業化的茶業公司,使台灣在當代擁有一支國際性紅茶品牌,那種經幾十年的耕耘所獲致的成果,台灣人也應該要能了解那段輝煌的歷史。

西舍勘茶經著者-葉錦祥老師(元培大學餐飲管理系講師)

日治時台灣當局為發展紅茶,以全面性機械製造茶葉的思維,造就出大型企業化的茶業公司及國際性紅茶品牌


從1903年的安平鎮製茶試驗場、日本台灣茶株式會社、台灣拓殖製茶株式會社、三井合名會社、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最後三井農林株式會社,這一路台紅軌跡


1937日文台灣的茶業資料-雖載1928年為「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惟查應是在日東紅茶出名後,1937年才創立

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沿革史

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三井合名會社、三井物產,品牌、製造者、行銷者,歷史如迷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3D 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